自古就有诈术,俗称骗术。“术”需有一点学问,一点手段,才能掩人耳目,混淆视听,受骗者不知不觉中了他的道儿。那么,一个照看煤场的下岗工人,具备怎样的骗术,轻易骗取106万元的?至少骗子抛出的诱饵要远远超过这笔对普通家庭来说的“巨款”吧。
其实,这起案用来行骗的幌子就不是一块光明正大的招牌,即使梁富贵真的是石油集团副总,在正常的制度下,何来“帮助别人就业不费力”的个人能力?假如现实下的招聘就业都在阳光下运行,有严格的制度和程序,王建伟怎么会把“赌注”下在梁富贵一个人身上?其实,梁富贵不算十分狡诈,他的手法也很老套;王建伟也不算愚钝,因为在招聘录用的过程中,以权谋私的现象也成了公开的秘密。因此,这套骗术始终是沿着潜规则展开的。
一个以石油集团副总自居的骗子,用什么借口来骗钱呢?他抛出的是一个让人深信不疑的潜规则——贿赂上级,用金钱跑官。梁富贵声称即将晋升为一把手,如果成功的话,安排工作的事情就更方便了。为了晋升这一职务,梁富贵需要在省上找有关领导,而其中一位关键领导现在北京住院,他想借此机会前去探望一下,并给该领导送些礼以便疏通关系,但目前却为手头没那么多现金而犯愁,所以提出让王建伟帮他筹集现金送礼。王建伟问梁富贵需要多少钱,梁富贵说要80万元。如果用冠冕堂皇的干部任免制度来判断,梁富贵的借口早已成了明显的谎言。但王建伟不但没有怀疑,也许还觉得更靠谱,当天就给了梁富贵筹集到80万元现金,还开车将“梁总”送往榆林并为其登记酒店入住,担心“梁总”延误次日前往北京的航班。这就说明,买官卖官已经成了让人深信不疑的潜规则。这不应该算作骗子的“聪明”,也不是受骗人的愚蠢,而是官场的“深入人心”。
不仅如此,梁富贵为了进一步骗取金钱,还把这种官场也进一步扩大了。梁富贵拿走80万元的五、六天后,又打电话对王建伟说,他已经去北京看过领导了,自己晋升的事情主要领导已点头答应,但还有另外其他几位领导需要进一步沟通与协调,恐怕还得再送些礼金。梁富贵再次顺利得手,又骗取了26万。就这样,梁富贵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先后三次共从王建伟处骗走了106万元现金。一个根本上不了台面的借口,一种本来就是官场的行为,怎能让王建伟至始至终深信不疑?可见,官场已经到了人们既无奈又不得不接受的地步。同时,滋生的土壤也相当的肥沃。
另外,骗子所利用的往往是受骗人吃小亏占大便宜的心理。那么,106万还算是“小亏”么?当然,这还得从骗子抛出的“大便宜”来看。梁富贵冒充石油集团副总,这就对了,人们一直在议论“两桶油”的高收入,试想,愿意花106万谋求的职位,该有多大的“油水”,或者说,106万的赌注,该是多大的一个牌局?什么也别说了,这起案的耐人寻味之处,大致和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白培中家中被劫引出的“画外音”,具有同样的警世作用。